回顶部

欢迎光临君君借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石家庄
借阅台 |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会员中心 | 客户服务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馆 > 中文图书> 小说> 当代小说> 文学

中国文化老了吗?

中国文化老了吗?
作者:
金克木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书本编号:
9787101114195
出版日期:
2016年03月
页数:
456
包装:
平装
字数:
280000
定价:
48.00人民币
售价:
40.8人民币
库存:
暂无库存
平均评价:
读过这本书的人还读了(Readers who read this also read):
编辑推荐(Editor's Review):

传统,我们逃不开、割不断,就像孙悟空的筋斗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金克木用智慧用学术拨开重重迷雾,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高足钱文忠教授推荐——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他的智慧何以洋溢着摄人心魂的神秘?要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还是要好好想想他的学术的。

内容简介(About the Content):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怎样才能读懂。金克木有着惊人的披沙拣金的能力,拨开重重迷雾,呈现传统文化内核。这其中有他寻找到的文献之根,有他对“无文”文化的探隐,有他对历史人物的论述。这也是本书的三条脉络。让我们一起翻阅这本书,解开“中国老了吗”“中国的文化老了吗”的答案吧!

作者简介(Author the Content):

 金克木,生于一九一二年,字止默,笔名有辛竹、维谷等,祖籍安徽寿县,出生在江西。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一生经历传奇,三十年代赴北平求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北京大学当过图书馆管理员。后来辗转各地,做过记者、教员。一九四三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教梵文、巴利文、印地语等。金克木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而且学贯中西,在国学、中外文化交流学、比较文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蝙蝠集》、《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巢痕》、《文化的解说》、《旧学新知集》等。二〇〇〇年八月,金克木逝于北京,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编选说明.....1


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钱文忠).....1


辑一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3


古书试新读.....15


世纪末读《书》.....20


上古御前的会议.....33


兵马俑作战.....36


读《西伯戡黎》.....40


《春秋》符号.....43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54


重读“崤之战”.....60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63


《论语》“子曰”析.....65


《论语》中的马.....77


《心经》现代一解.....86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


《心经》.....102


再阅《楞伽》.....118


辑二


无文的文化.....131


信息场.....147


显文化·隐文化.....168


治“序”·乱“序”.....183


轨内·轨外.....198


新诗·旧俗.....219


从孔夫子到孔乙己.....236


读书·读人·读物.....251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258


试破文化之谜.....269


辑三


一梦三千年: 周公.....287


二圣.....292


荒诞颜回传.....295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298


范蠡商鞅: 两套速效经济软件.....321


秦汉历史数学.....339


风流汉武两千年.....363


诸葛亮“家训”.....382


试说武则天.....385


九方子(又名《古今对话录》).....391


三访九方子.....406


秋菊·戴震.....410


孔乙己外传.....417


八俊图引.....427


平行名人传.....432

书摘(Excerpt):

金克木语录(辑录)

  我想从文献中追中国传统思想之根,追到佛“法”的“六经”和孔、老的“道”的“六经”。……莫看枝叶茂盛四方八面,追到根只是一小撮。人人知道的才是根,但是彼此题目不同,作的文章不一样。

  传统是什么?我想指的是从古时一代又一代传到现代的文化之统。这个“统”有种种形式改变,但骨子里还是传下来的“统”,而且不是属于一个人一个人的。

  这类基因,个人有,民族、国家、帮会等比较巩固的集体也有,那就叫作传统。传统比个人基因更难认识,因为心理的、精神的成分更多。好比集体的潜意识,在许多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时,大家认为当然,一般不予追究,不以为意。不认识自己传统,仿佛不能直接看见自己的后脑,没有人会大惊小怪。想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集体传统很不容易。文献不足,思想难抓,看法各异,方法无定,于是往往是“言人人殊”,对于本身传统只好含糊了事或者争论不休了。

  从符号看到信息,从有文看到无文,从文化中考察民俗心态,这也是对文化继续试探作一点解说。

  不注意无“文”的文化,不重视历时最久范围的民俗心态,中国的有“文”的文化是说不清也说不全的。

  过去考察依据的是有文的文化的居多,加上一些考古所得的实物,不大重视无文的文化、大多数人的文化,或者说民俗心态。

  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和无字的书也都是书,读书真不容易啊!

  历史本身不管功罪、善恶,只认识发生事件的功能、效果。

  历史确实是数学,虽是人所创造,却不知道人的感情爱憎和道德善恶,只按照自己的隐秘公式运行。历史前面挂着从前城隍庙里的一块匾,上写着四个大字:“不由人算。”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

  金克木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论语》是一部现代派或后现代派或未来派的小说。虽是两千几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千年以后才有可能逐渐被人真正认识。

  我背诵《论语》,是在五岁前后。那时还不到“五四”,陈独秀才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批孔”不过是萌芽。从此一别《论语》,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为什么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论语》又时兴。不过来潮快,退潮也快。到了八十年代才渐渐知道“批孔”只是借招牌,《论语》照旧是《论语》,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屡经风潮仍安然无恙。

  我过了八十岁才想起这位幼年老友,有了一点再认识: 原来《论语》是小说。

  小说必有人物,英雄或非英雄或反英雄。《论语》里的英雄是超英雄。他们又在往古,又在未来,又存在,又不存在。孔门首席弟子颜回就是一个。

  颜回这样的人物,《论语》里写了很多。不仅有只露一鳞半爪的神龙式人物,还有对话、故事、议论和人物互相穿插,突破时空程序,另有逻辑结构,越想越觉得奥妙无穷。说是小说,也是戏剧,既是文学,又是哲学,还是历史。总之,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想要找什么,它就有什么,而且可以非常现代化,甚至“超前”。开头句“学而时习之”的“之”是什么,我至今不知道。下半句是“不亦说乎”,一学习这个“之”,就不会不悦,那是什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假如学习而不“说”呢?那就不知道了。

  无力去查书抄书,只在脑袋里回想幼年背诵过的古书,记起来的一些话都不懂了,可是又有些懂了。原来古书可以当作现代新书。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两千年前的,一百年前的,前年去年的,昨天的,古话都可以化做今天或者明天的话。这就是说把文字语言当作可以含有各种意义因而能够传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只看你用什么密码本去破译。什么经史子集,禅师或朱熹或王阳明或其他人的什么“语录”都和最早的“语录”《论语》一样,和八八六十四卦形象的“爻辞”解说以及越来越多的直到今天明天的解说一样。这是不是人类文化中的中国特色?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说不定。
  ……

评论

借书指南
借书演示
免费注册
会员等级
常见问题
烤羊腿桌
支付方式
支付宝支付
门店支付
网银支付
微信支付
烤全羊桌
物流配送
免运费政策
配送服务承诺
签收验货
售后服务
退款说明
读者活动
商家服务
服务市场
广告服务
实体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