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欢迎光临君君借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石家庄
借阅台 |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会员中心 | 客户服务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馆 > 中文图书> 小说> 当代小说

谁说那些年的青涩不是爱

谁说那些年的青涩不是爱
作者:
王锐 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书本编号:
9787549606948
出版日期:
2012-10-1
页数:
0
包装:
平装
字数:
0
定价:
26.00人民币
售价:
19.5人民币
库存:
1
平均评价:
读过这本书的人还读了(Readers who read this also read):
编辑推荐(Editor's Review):

 1、本书堪称是一本女版的“那些年”的故事。在这个浮躁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追忆曾经的青涩年华。不是因为那些年有多好,只是因为那些年的回忆永远让人怦然心跳。
  2、在众多情节狗血、浪漫的一塌糊涂的青春言情小说中,本书用一种真实的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身影的讲述来打动人心。恰恰是这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所谓爱情,为青春留下了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彩虹。 
  3、本书的作者出版过多部畅销青春小说,作者文字幽默诙谐,善于把握读者心理,并且有一定的读者群体。

内容简介(About the Content):

苏眉是一个平凡善良的女孩子,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暗恋他,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事故变得自卑孤癖。在经历高考失败、进工厂拨大葱被骚扰等一系列事件后,苏眉逐渐成熟,学会伪装自己的情感。苏眉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终于有一天梦想成真了。苏眉变得不再平凡,也学会的更好的隐藏和伪装自己。一直暗恋的人成为了自己的崇拜者、追随者。但是此时苏眉的心也有了变化。那些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到底谁才是真爱呢?再经历或轰轰烈烈,或掩人耳目的几场恋爱后,当苏眉已不再相信爱情时,幸福悄悄降临了。
  本书是一部典型的80后年轻人的爱情成长史。作者用看似调侃不经意的笔触,描写了80后看似张扬狂妄,实则渴望被认可被关注的内心需求。书中描写的亲情、爱情、友情,看似“鸡零狗碎”,但却能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作者有共鸣。而小说主人公看似刻薄实则善良的个性,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全书内容健康向善。

作者简介(Author the Content):

王锐,生于80后,渴望存在感、欠缺安全感、动作迟钝、内心敏感的天蝎座女子。人生关键词:吃货、腐女、八卦、书写癖。骨子里重口味恶趣味,偶尔假装小文艺小清新。作品有《别让阳光照到我》、《我爱吸血鬼》、《别有深情一万重》等。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为家乡的新生代作家喝彩!
——毕飞宇(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曾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
 
八零后面目模糊的青春、似是而非的爱情、大同小异的感慨,在作者简单的文字里开了素淡的花。
——鲁敏 (70后女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王锐才华横溢。她的故事清新可人,令人难忘;比故事更可人的是她的语言,明媚,自然,灵光四射。这一篇写于她二十四五岁时的作品,也许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就这一点尖尖角,却看得人眼前发亮。
——魏微(70后女作家,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等)

看过太多太过梦幻美妙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也看过太多精彩浪漫的青春爱情,但是却被这么一个简单絮叨的故事打动。只因为这里有你我他的影子。
——郭琳媛(编辑)

书摘(Excerpt):

写在情窦初开很久以后
  偶是个标准的八零后。
  王老师写小说,总是习惯描绘身边的人物,把他们写进书中,赋予其新的生命。正是这个原因,在初读王老师小说的时候,我一目十行,迫切希望看到有关于自己的影子,也能浮现其中。
  遗憾的是,糟糕的很。
  这倒也好,断了念想,心也就越发的坦然了。
  回过头再读一遍,自然精细了许多。心境不同,看到的当然也不尽相同。不经意间,却发现,这本书中,似乎又每一个人,都长着一张与自己似曾相识的脸。
  这样讲,并不代表我的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说到底,我们这代人,心底倒也是通灵的,那些人和那些故事,或许都曾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波澜过一番,掀起过些许的风浪。
  不由得自诩一句:好个千变万化的八零后。
  细读下去,暮地了然,原来自以为多姿的我们这代人,所追求的爱情,在大多数时间里,却也不过是你追我赶的平凡过活罢了。
  关于爱情这一点上,好像是我们太过自信了。
  如此看来,所有的光芒万丈,又似乎都是佯装欢颜。
  这么说,还真有点儿让我羞于启齿呢。
  我曾坚定不疑的认为,只有八零后,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
  七零后太过刻板,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而九零后又太过张扬,除了自己没有别的。爱情这东西,怎么也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儿。光在乎别人,丢了自己不行;只考虑自我,又显得太过自私,自然也不行。
  只有八零后,即使心里再念着一个人,也绝不会亏了自己;即便是对自己再好,关于那个人的点滴,也必然会牢记于心头。
  这样说来,我们的小日子要是不从一开始就过的风生水起,倒有些说不过去了。
  可现实却无情的告诉了我:您丫别做梦了。
  夹在传统与现代的中间,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原来我们这代人,不过是进化大潮中的某一个环节。
  没有什么可多讲的,每天在婊子和牌坊中间没有方向的奔波。结果是不管最后在哪边儿倒下了,还都要自我崇拜一番。
  没有七零后的坦然接受,更没有九零后的锐意放松。我们的爱情,有的只是自己心里那被无限放大的满足感。
  够虚无,当然也够无知。
  这所谓爱情,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也一点儿不为过。
  但即便这样儿,我们也依旧会大言不惭的说:拎起的竹篮孔洞之间,挂着的那几点水滴,就是我们的爱情。
  晶莹,闪闪发光。
  却全然不顾两秒钟后,那水滴一样的爱情,亦或是爱情一样的水滴,就被阳光蒸发了。
  到头来,结果还是一场空。然而回想起来,也会自我安慰:谁说那些年的青涩就不是爱情了?
  以前和王老师聊天,也谈到了各自的爱情,那时候,两个不再年轻的文艺小青年,对起话来倒也颇有她小说中主人公与准情人之间那种附庸风雅的味道。
  谈话的最后,王老师说:其实咱们八零后都挺能装的。
  我记得我回答:咱俩比一般八零后,装的还TMD厉害些。
  突然想起王晓峰N年前的贺岁DV电影《十面埋妇》里有一句:明明就是挺简单一个打炮儿的事儿,非让你给包装成日本偶像剧了。
  当时觉得这句话只起到了戏谑和搞笑的作用。现在再想,不由得佩服编剧的能力。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原来恋爱中的我们,无时无刻的都在装着过活。
  王老师这本小说的主人公苏眉,身份是个作家。
  在这一点上,写字儿的人尤其如此。
  有人说爱情是跟自尊心有关的。
  苏眉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找个看着顺眼、谈得来的,完全可以不管年龄、家庭、甚至财富。似乎越是刻意这样,才能越证明自己爱的伟大。
  后来呢,谈婚论嫁的那一天,方知道自己以前毫不在意的那些东西,才是构成整个婚姻生活的全部。
  当初你瞧不上眼的,现如今全还回来了。
  爱,是要爱的有尊严。
  但这尊严,既微不足道,又会惹人不快,更重要的是那与你根本无关,只不过是给别人看的。
  实实在在的日子,才是过给自己的。
  换句话说:爱=尊严,完全是十足的屁话。
  但却是真理。
  王老师小说里的人,女的恨嫁,男的怕娶,大抵都患上了婚前恐惧症。
  想想现在身边,倒是真有不少朋友是这个鬼样子,前门怕贼、后门怕虎,结婚前的他们,活的够累,旁人看的也更累。
  以前都说婚姻是甜蜜的,难不成这又是一句屁话。
  要我说,这等表现,还是我们自己太尿了。
  未来的事儿要是已知的,哪怕再恐怖危险,我们也不会害怕;真正吓唬人的,是那些不知道从哪儿就能冒出来的未知状况。
  说到底,所谓的恐婚、恨嫁,不过是对未知的恐惧,没底气罢了。
  透着一股不自信的热忱劲儿。
  八零后总是这样,不该自信的地方信心满满;该自信的时候,又都往后缩。
  真是活活糟蹋了这一副好皮囊。
  小说里的庆西,因为得不到真心爱着的人,就找了个不喜欢的女人结了婚。
  这件事儿什么都说明不了,只能证明,他所谓的那段真心爱情,只是一个不懂什么是爱的男孩子,那一厢情愿的错觉罢了。
  当然,我也不懂什么是爱情。
  但爱情这东西,总该和美好有关。以刻意的糟蹋自己做结局,那以前的,也一定不能算做是爱情吧。
  可这个世界上,偏偏很多事情都是歪打正着,没有丝毫道理可讲。
  或许在庆西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时候,他终会顿悟:和一个没有爱情的庸常人结婚过一辈子,才是生活的真谛与全部追求。
  人们总是渴望自己不可及的经历,明知道那样会有痛苦,但还是坚信在痛苦的背后,会有着更大的欢愉。
  问题是,痛苦摆在那里,谁都看的见;而那些快乐呢,又有谁真的见过快乐的模样。
  八零后开始答话了:我们追寻的就是那种不曾有人体会过的快感。
  说的挺有道理,就是太空洞了。
  远比九零后追求的那些所谓刺激,还要空无许多。
  到头来,这不曾体会过的快感,还不是要败给虚无现世。
  这一点上,八零后错在以为自己把一切都看的明白、瞧的透彻了。
  其实呢,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车子。
  晕菜。
  王老师问我最喜欢她小说里的哪个人物,我回答是那个婚礼上被曾强奸她的那个痴心男人捅死的三陪女。
  王老师愕然。
  一个人,经历了声色犬马、也尝试过饥寒交迫,最风光的那天,却血溅红楼,最后一眼看到的,还是最深爱着自己的那个痴心傻子。
  如此够戏剧性的一生,不需长久,却也丰满。
  大有一种了而无憾的意境。
  但欣赏归欣赏,也只是单纯的欣赏而已,我才不要体会她的生命轮回。
  对一个凡常的八零后来讲,生命还是来的长久一些,更有意义。
  当然,在这足够长久的生命里,要是从来没有尝试过爱上一个人的滋味,那用郭德纲的一句话来形容:真的是要活活美死你了。
  我是没戏了。
  
  这小说里最触动我的,是那个叫小反的男孩子。
  没错,就是那个神经质到有点儿变态的家伙。
  喜欢苏眉,却只是喜欢她那显得与众不同的病态美;等看到一个健康的苏眉活生生站在面前时,却因为眼前人和自己的感觉不再合拍,而选择了离开。
  看似懦弱,却也无可奈何。
  这才是彻头彻尾的爱由心生。
  心里觉得不对,任你再顺理成章,到我这里也行不通。
  看到这个男孩儿,想起了我自己,也想起了那为数不少和我一样的八零后哥们儿们。
  我们谁又不曾感同身受的体会过那种自作自受的痛苦呢。
  当时还要美其名曰:要对得起自己、要对得起爱情。
  结果是苦了自己,倒也有了成全他人的机会。
  挺好的,辗转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小说里的莫老师,可算是苏眉的初恋。而这样一个初恋对象,身上多多少少的有着我们这代人,初恋里共有的模样。
  八十年代前期出生的孩子,情窦初开时,这个社会还远不及现在开放繁荣,那时候的所谓恋爱,的确还带着一种偷偷摸摸的刺激。
  而这种刺激,大多竟还是来自单恋的自我陶醉。
  现在看来,当时的种种,是够丢人的。
  但既然是单恋,心里总会把那个对象想的完美、完美、再完美些。
  哪怕TA就是你同桌那个留着鼻涕的脏小子,或是讲台上那个孩子都和你一般大、现在却穿着你不曾见过的淡紫色职业套装,正在夸夸其谈的女教师。
  许多年后,偶然间看到自己女朋友穿了一条淡紫色的裙子,突然没缘由的想起了自己还是个孩子时的种种心境。
  竟然有些泪眼婆娑了。
  
  苏眉比我们幸运的,是她真的和她的莫老师,有了一段朦胧的鱼水之欢。
  许多年后,当她和自己未婚夫在一起,又偶遇莫老师的时候,自然也免不了勾起她对往日的追忆。
  而此刻,那些故事虽然依旧清晰,却不似有洪水猛兽般的威力,只是像过电影般的闪了一遍以后,就又一切如常了。
  不知是这个女人太薄幸,还是那些故事太单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苏眉比我们不幸的,是她真的和她的莫老师,有了一段朦胧的鱼水之欢。
  
  至于这本书的男主人公,我更愿意觉得是那个命运波折的小安。
  虽然最后和女主人公结婚的,并不是他。
  但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谁又敢拍着胸脯说:最终和我相伴终生的那个人,就是我一生中的主角。
  要真的这样说出口,也有点儿太不要脸了。
  或许有人真的就认为自己的伴侣是自己的唯一。但这样的人生,未免太过自嘲。
  况且,身体和心理,本就不是一个整体。
  要不王菲怎么会在《不留》里低声吟唱: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一语成谶,五味杂陈。
  
  遗憾的是,最后小安死去了。
  这样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有关青春的故事里,死亡,确也是最好的归宿。
  至少那样,我们看不到他不再青春时的模样。
  而他,也就成了那个为青春而生的永恒。
  关于他的狡黠与优柔、另类与放荡,似乎只有在他死去的瞬间,才可以检讨一下他那溃不成军的爱情与人生,也顺带的做个了断。
  逝者如斯,恍若隔世。
  而他见苏眉最后一面时说的那句:全世界最不应该说我阴险的人就是你。
  倒有着一种要与全世界在感情上和他同命相连朋友们共勉的意味。
  她从未给过他温暖;他也从未给过她肯定。
  原来八零后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高潮的。
  
  故事的最后,苏眉算是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
  结局虽是好的,却也从此便不再和波澜壮阔有关了。
  当然,她原来的生活,也远不够壮阔,所有的波澜,都是在想象中而已。
  只是这次,似乎是连做梦的权利,都或多或少的被剥夺了。
  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踏踏实实的,别给我胡思乱想。
  安稳,着实的安稳。
  是否是安逸的,那还是另当别论吧。
  
  突然想起一个大家熟知的关于冰心和铁凝的故事:1991年5月铁凝冒雨看望冰心,冰心问她有男朋友没,铁凝答没有,冰心说:你不要找,你要等。
  因为这一句话,十六年后,铁凝等到了她的华生。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苏眉的小生,看起来也是等到的。
  时候到了,该来的也就来了。
  只是苏眉的缘分,来的比铁凝快了些而已。
  铁凝50岁时候发生的故事,苏眉25岁就尝试到了。
  虚构的小说,终会甜过现实的人生。
  不知是苏眉命好,还是别的什么。
  绕了一大圈,对于八零后来说,最后的幸福,所谓的爱情,原来还是等来的。
  谢天谢地。
  
  苏眉的经历,看着复杂纷乱,其实也简单,爱上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离开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最后碰上的,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合适的。
  至少在那一刻是。
  这样的故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说起来也许不如豪门的爱恨情仇来的斑斓,却更能让我等八零后的家伙感同身受。
  至今我仍然相信,现实中至少有一点,是和小说一样的,那就是我们八零后的这代人,走进婚姻殿堂时,身边的那位,一定不会和你心里那个人,是同一个幻影。
  这么想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反正你身边的人,也是这样琢磨的。
  之所以走入婚姻的围城,只能说我们害怕会变的越来越苍老。
  或许说,是我们都怂了。
  已经到了可以肆意认怂的年龄,要是还继续装,那可就装过了。
  多没面子呀。
  
  文章最有趣的,还是小说开头时,那时候苏眉还是个剥大葱的女工。不知现实中的王老师,是不是真的有过那样一段经历。
  对于一个生活在最低处的人来说,所谓成功,自然也无非名利双收。
  NBA球星“鸟人”Anderson将“HONKY TONK”(下等酒馆)纹在身上,告诫自己即便以后发达了,也不能忘了出身低微。
  相比同为八零后的老美,咱们的市侩嘴脸都显得那么泰然自若。
  可是和普通底层的人不尽相同的是,苏眉还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和心里爱着的人共度一生。
  故事结尾时,名利双收的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一部分;而她的第二个要求实现与否,怕是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小说里有段话,大致意思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我们要做的,也只不过是和另一个自己一同生活。
  类似的话,不少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里都有体现。
  原来所谓寻找知己,只不过是寻求自知的一个过程。
  自己看着镜子里的自身,都会觉得恶心,却又要拼命的寻找另一个跟自己一样恶心的家伙来生死与共。
  看上去很讽刺。
  其实,说回来还是八零后的孩子胆儿都小,如果能弄一个熟悉到不能再熟的人一起共度余生,哪怕恶心、哪怕没有新意,至少不那么害怕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查尔斯?狄更斯的这句话流传开来。
  我倒是觉得,我们和苏眉一样,都是内心还算纯洁的好孩子,只是生在了这样一个最坏的时代。
  又或者,我们和苏眉一样,都是内心已经不再纯洁的坏孩子,只是生在了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
  不管怎么说,都已经错位了。
  这是我最不中意的一个结局。
  可这又是现实中最真实的一个结局。
  从生活中来看,我和王老师,可真算得上是两个世界的人。
  她喜欢的男生,就像她写的那样,是那种于漫天雪花中,都要挥舞着黑手套,而且这还不够,还要有着一种什么暖老温贫的况味。
  而我呢,认为真正的男人,应该是哈雷悍马,皮衣残裤,可不要那么儿女情长才好。
  如此看来,我俩还真的是一直在背道而驰咧。
  可说到底,即使再温婉的男人,同女孩子分手时的决绝,也一定是不带半点感情色彩的;而那些胳膊上刻着烧毁到一半的国旗的美国牛仔汉子们,奔放野蛮的范儿足够了吧,胸口上刺着的“Kelly、Linda、Vivian……”,怕是也反映出了那些家伙的心里,还是装着有关于某个女孩儿的一个梦吧。
  真够矫情的。
  这样一来,我喜欢王老师的文字,也便觉得坦然和顺理成章多了。
  说了这么许多,其实只是看了王老师的小说之后,一些一家之词而已。
  无论是等是争、是肉体是灵魂,八零后也总是要经历爱情,走进婚姻的。
  哪怕是把两个人的爱情,过成了一个人的想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今的八零后,早已经不再年轻,即将步入婚姻的我们,回望以往的经历,回望那些爱情的时候,暮然发现,留下的,也只是些支离破碎的声音和残片罢了。
  八零后的爱情,归根结底也就是四个字:坚持到底。
  哦,错了,应该是:似是而非。

  ……

评论

借书指南
借书演示
免费注册
会员等级
常见问题
烤羊腿桌
支付方式
支付宝支付
门店支付
网银支付
微信支付
烤全羊桌
物流配送
免运费政策
配送服务承诺
签收验货
售后服务
退款说明
读者活动
商家服务
服务市场
广告服务
实体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