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欢迎光临君君借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石家庄
借阅台 |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会员中心 | 客户服务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馆 > 中文图书> 经济管理> 投资理财

本质思考

本质思考
作者:
[日]米泽创一    时代华语  出品  
书本编号:
9787559446640
出版日期:
2020年05月
页数:
0
包装:
平装
字数:
0
定价:
39.00人民币
售价:
31.2人民币
库存:
1
平均评价:
读过这本书的人还读了(Readers who read this also read):
编辑推荐(Editor's Review):

1.权威性保障。全球咨询巨头埃森哲原董事总经理,日本名校庆应义塾大学资深教授米泽创一力作。阐述全球“智囊”思考方式内核,解读世界知名学府思考课精髓!超级畅销书《深度思考》姊妹篇!

 

2.针对性超凡。工作效率、学习效率、沟通效率……思考效率是一切效率的关键!不死扣本质,所有努力都将沦为无用功!世上一切捷径,都以本质为起点。

 

3.实用性爆棚。掌握7大思考习惯,规避9类思考陷阱,锻炼9项思考能力!掌控本质,才能更快、更准、更持久地解决问题。

 
内容简介

问题像有隐身术,知道它存在,就是找不到;
发现了问题,却总是不停开错药方,始终都跟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
有解决办法,但找不到着力点,宛如陷入沼泽,有劲使不上;
老问题看似解决了,新问题却跟着冒了出来,头发被折腾掉了500根;
问题就像溃疡,总是不停地反复发作;
……

 

现实中,问题总爱扎堆,麻烦喜欢抱团。显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人们缺乏把握本质的本领。把握本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如果不能以本质为支点,那么任何解决措施都将彻底失去精准度,成为纯靠运气的“无的之矢”。

 

不过,通往“本质”的道路却布满着陷阱,它们隐藏在认知模式中,本能习惯中,情绪中……米泽创一教授发现,在执行计划或解决问题的各个阶段,存在9种普通人极易“中招”的陷阱。一旦被困于其中,人们就会在远离“本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想紧扣本质,在思维的输入端,人们必须掌握精准的沟通方式;在做出判断时,人们应该严格遵循正确的思考方式;在输出端,人们应该注意搭建完整的思维闭环系统。


作者简介

世界咨询巨头埃森哲公司原董事总经理。在埃森哲公司任职近27年,先后担任日本项目管理集团综合管理员、SAP平台综合管理员、全球SAP组织培训负责人等职务。
日本知名学府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目  录

第一部分 本质思考的习惯 

 

精准性思考:语言越模糊,思考越难深入 

 

非歧义思考:分岔的表述会使人偏离本质 
反馈式思考:反复确认才能锚定问题的本质 
多维度思考:克服信息缺损的有效方式
整合式思考:盲目行事往往会成为习惯 
适应性思考:“生搬硬套”通常没有好结果
循环式思考:一步一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第二部分本质思考的陷阱 

 

陷阱1 思维惰性:少思考是大脑的本能
案例1 思维紧箍咒:警惕那些成功的经验 
案例2 表面化模仿:有些东西是永远复制不了的 
案例3 本末倒置: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案例4 轻率判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感受 
案例5 数据迷信:对于所谓“客观证据”缺乏反思能力 
案例6 惯性定律:保持现状往往成了第一选择 

 

陷阱2 认知扭曲:心理防御机制的副作用 
案例1 强调特殊性:对抗问题的万能盾牌 
案例2 事实筛选:只强调有利的各项指标 

 

陷阱3 盲区:紧急状态下人的视野会收缩 
案例1 斩草不除根:疲于奔命的应付法 
案例2 亡羊不补牢:不要把时间花在无用功上 

 

陷阱4 局限:只基于自己掌控的范围寻找方案 
案例1 搭便车:免费的东西往往代价更高 
案例2 换位思考: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的本质 

 

陷阱5 孤立:忽视各问题之间的关联
案例1 关联意识:制度设计不要拆西墙补东墙
案例2 正反面思考:想方设法堵住思维的漏洞 

 

陷阱6 情绪:“非理性”会彻底扰乱思维过程 
案例1 冲动是魔鬼:要解决问题,而非借问题发泄
案例2 非理性迷雾: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不冷静买单 

 

陷阱7 偏见:“无意识”会形成很多思维死角 
案例1 先入为主:思维定式往往会形成误导
案例2 感情色彩:思维过程中的语言暗门

 

陷阱8 责任感缺失:所有人都很容易放弃思考 
原因1 失败恐惧:逃避会开启恶性循环 
原因2 文化环境:行为模式是塑造出来的 

 

陷阱9 思维静态化:看不见时代进步产生的新机会 
案例 时间维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部分本质思考的方法 

 

方法1 格式化:重新构建底层逻辑的模型和框架 
方法2 剥离:清理问题背后的利害关系 
方法3 反复溯因:层层剥开问题的核心
方法4 越界:全视角、全方位地构想方法 
方法5 刷新:反复核验和预判形势变化 
方法6 内省:平复情绪波动,避免冲动决策 
方法7 双层思考: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查验“思考” 
方法8 对比分析:深度挖掘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方法9 定期升级:根据全新环境重新审视问题 

 

第四部分本质思考的训练 

 

假设力:尽可能涵盖所有的可能方案
情景1 寻找极限:喝咖啡的最佳情况与最坏情况
情景2 最优选择:计算每种可能性的得失 

 

逆向思考力:从未来可能的失败倒推
情景1 比较:通勤线路的确定 
情景2 改变的余地:午餐的时间利用问题 

 

共情力:不断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信息整理力:辨别每种信息的类型和属性

 

图像化能力:掌握更直观的表达方式

 

定规则能力:不断推演怎样的制度更合理

 

知识消化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库 

 

数据力:探索事物之间的量化关系 

 

深度思考力:基于底层逻辑思考潜在威胁


免费在线读

陷阱1:思维惰性:少思考是大脑的本能
在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陷阱中,最频繁出现的要数“思维惰性陷阱”了。就人的大脑而言,它天然地喜欢以最省力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因此,在这种天然的牵引力的作用下,每一个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掉进这个陷阱中。

 

简单来说,该陷阱指的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断言问题的本质,或者认定眼前的问题与过去经历过的问题一样。

 

不但搞不清楚问题的本质,还用“现成的答案”生搬硬套,这就可谓是双重的“思维惰性陷阱”了。一旦掉入这类陷阱,不但无法把握问题的核心,而且也搞不清楚行动的最终目的。接下来,我将举例分析,掉入“思维惰性陷阱”的症状是什么样子的。

 

症状1:沉醉于过去的成功,看不到当前问题的背景与前提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认定其与过去的问题一样。这一切将导致人们所使用的方法根本无法触及新问题的本质。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不思考问题的本质与行动的真正目标就妄加判断;使用了完全错误的方法。

 

例如,时代在变,人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很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身处业务一线的人,后来成了领导者,这些人往往要求下属也采用那个时代的营销方式;或者说,由于自己不用SNS(社交媒体),他们想采用某种市场营销手法时, 就完全不去考虑SNS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说是掉进了“思维惰性陷阱”的症状。时代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很可能没有任何难度。

 

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其内部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喜欢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即使当前进展不顺,往往也倾向维持既定方针。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这些组织绝不会反省自我。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如果某人和某企业总是沉醉于过去的成功,那么这很容易招致巨大的失败。

 

症状2:对所谓的通常做法、标准做法不加思考就拿来使用。

 

这种症状与症状1十分相似,只是将过去的成功经历换成了社会上的通常做法。在未经深入考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就在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上套用这些做法。

 

然而,社会上的通常做法,真的可以随意套用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上面来吗?世界上可没有什么万能答案。另外,如果不能熟练地对信息加以判断,你就会混淆事实与观点,无法把握问题的本质。

 

现在,人们的周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并非都是正确的信息。很多媒体往往打着客观公正的幌子贩卖自己的观点。有时呢,它们确实也是在报道事实,只不过对事实进行了刻意的裁切。显然,信息发布者都是带着某种目的在传播信息。

 

虽然不是所有新闻媒体都会这样做,但不可否认,对于许多电视、报纸以及杂志来说,与传播真相相比,它们更注重的是收视率与销售量。因此,它们会往一个特定的方向去诱导观众和读者。

 

显然,我们必须考虑信息发送人的传播意图,获取我们所需的正确信息,以把握好问题的实质。

 

症状3:自认为透彻地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并基于自己的臆想就给问题下定论。或者,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假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们明明想洞察问题的本质,结果却经常被问题的表象牵着鼻子走。表象之下,才是人们应该努力思考的地方。

 

一听到咳嗽,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感冒”。的确,感冒经常会引起咳嗽。然而,并不是只有感冒才能引起咳嗽,也有可能是由于过敏或者感冒以外的其他病因。显然,应该仔细检查咳嗽的实际原因,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处理。否则,症状不但难以消除,病患还有可能加重。

 

另外,人们在剖析问题的本质时,往往基于有利于自己的假设。然而,加上这些假设的那一瞬间,原来的问题可能已经变成了另一个问题。最终,人们其实是在努力解决一个另外的问题。一种现象不一定仅仅只对应一个因素。有时候,多重因素叠加才引发了某个现象。有时候,单个因素并不会诱发问题, 而只有当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结合,才会引发某个现象。有时候, 一个因素也会同时引起多个现象。

 

仅根据表面现象,就对原因下定论,这种行为也是掉入“思维惰性陷阱”的症状之一。

 

越是重要的问题,在进行判断时,你就越应该首先着力于看清其本质。千万不要不加思考,就下结论。即使有些情况看起来跟过去如出一辙,但时代背景、技术条件都变化了,这就意味着其处理方式也会不尽相同。

 

人们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处理问题,因此对于现成的方法充满了渴望,很容易忽略匹配性方面的因素。然而,方法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存在的。如果不首先正确认识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方法的选择也就无从说起。

 

案例1 思维紧箍咒:警惕那些成功的经验

 

某项目经理因在小规模的新品开发项目上获得成功,从而得到了提拔。他自信满满地开始担任大规模的商品开发项目的经理。在推进新项目时,他沿用了过去的方法论与管理手法,然而由于规模不同,新项目进展困难。“上次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努力拼搏,并成功渡过了难关,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该项目经理沉醉于过去的成功,不愿借助周围其他人的力量,想强行推进项目。同时,周围的人都知道项目经理过去获得了成功,所以不太敢劝诫,任他为所欲为。

 

最终,交货期推迟,产品质量也出现了问题,事情发展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大规模的项目与小规模的项目就像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饲养方法与饲料完全不一样。虽然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可以通用的原则,但规模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所面临问题的差异。

 

案例2 表面化模仿:有些东西是永远复制不了的

 

A 在某市经营一家咖啡店。这家咖啡店在市区内共有5 处门店。该咖啡店历史悠久,并深受当地市民的喜爱。然而最近, 由于国际大型连锁咖啡店加入了竞争,A的咖啡店的销售额因此一落千丈。


A为了视察敌情,拜访了该地区的几家国际连锁咖啡店。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咖啡店的服务水平非常之高。店员虽然年轻,但每个人在客户服务上都下了苦功夫。

 

A仔细研究了国际连锁咖啡店后发现,它们没有标准的客户服务手册,服务客户时完全靠店员的主动意识。

 

这种做法给A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A也在自己经营的5 处门店里,废除了标准的客户服务手册,想要让员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

 

完全复制其他公司的成功做法,其实很难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员工素质不同, 项目不同,考评体系跟薪酬体系也不一样。所有要素都完全相同的话,纯复制的方式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情况并不现实。

 

发了记有公司重要事项的笔记本,对每个人进行了长达80个小时的新员工培训。同时,它还确立了日常反馈制度。

 

如果看不到成功企业的背景和它们所做的前期准备,那么想单凭模仿其中一项措施来大幅提升自己企业的效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案例3 本末倒置: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据某公司的调查,近50%的东京大学的学生在小学时代学过钢琴,而日本小学生学习钢琴的比重则刚刚超过20%。由此可见,在进入东京大学的学生中,小学学过钢琴的人比例非常高。因此,可以说学习钢琴,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习能力。

 

看了这组数据和结论,不知大家作何感想?你是否认为, 如果问卷调查所覆盖的范围足够广,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呢? 这一类的文章一直很流行。只是把钢琴换成了游泳、体操或者其他爱好。当然,钢琴可能确实对提高学习能力有帮助,然而我们不能不加验证就全盘接受这篇文章的结论。到底是不是因为学钢琴就容易考上了东京大学呢? 

 

这里的因果关系其实并不牢靠。从小学时代就能学习钢琴,这证明这些孩子的家庭较为宽裕,父母也愿意积极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或许正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所以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考上东京大学的志愿。同时,由于这些孩子拥有了理想的学习环境,所以更容易考上东京大学。

 

如果父母拥有高学历,那么他们就会让孩子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智力虽然可以遗传,但我个人认为,考大学并不需要极其优秀的智力,本人的意愿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显然,对因果关系的误解会导致不明就里的行动。另外,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混淆了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例子。

 

顾名思义,因果关系指的是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着明确的关系。学钢琴与考上东京大学的例子其实就搞反了原因和结果。

 

相关关系指的是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另外一方也同时发生了变化。相关关系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很多时候,事物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只有相关关系。偶然的相关关系非常多,而人脑有个习惯,就是经常赋予这些偶然的相关关系很特殊的含义。这一点本书后文还会详细讲述。

 

例如,地球的平均气温在过去的200年间持续上升。这是一个事实。同时呢,地球的人口数量也在过去的200年间持续增长。可以说,地球的平均气温与地球的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不能说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冰河期之前,气温与人口数量有时候的确呈现出因果关系。然而,在过去的200年间,气温与人口数量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有人会恶意地把相关关系说成是因果关系,混淆二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绝对需要注意。

评论

借书指南
借书演示
免费注册
会员等级
常见问题
烤羊腿桌
支付方式
支付宝支付
门店支付
网银支付
微信支付
烤全羊桌
物流配送
免运费政策
配送服务承诺
签收验货
售后服务
退款说明
读者活动
商家服务
服务市场
广告服务
实体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