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欢迎光临君君借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石家庄
借阅台 |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会员中心 | 客户服务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馆 > 中文图书> 人文社科> 历史品鉴

大明帝国兴衰史

大明帝国兴衰史
作者:
吴晗  著,紫云文心  出品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书本编号:
9787220113338
出版日期:
2019年05月
页数:
0
包装:
平装
字数:
0
定价:
45.00人民币
售价:
33.75人民币
库存:
暂无库存
平均评价:
读过这本书的人还读了(Readers who read this also read):
编辑推荐(Editor's Review):

一部古代官场现形记,一部大明军队建设史

◎《大明帝国兴衰史》为吴晗“历史的逻辑”套装系列图书之一!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大明帝国兴衰史》接力上市!

◎读历史就要读名家名作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对中国古代的君权、绅权、士族阶层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生存状况、思考方式有精彩的论述

◎讲皇权争斗、讲官僚政治、讲军事谋略

  有史料、有故事、有逻辑、有思考

◎另类角度阐述,填补市场空白

  从官僚、军队角度讲述大明帝国兴衰史的有且只有这一本!!!

内容简介(About the Content):

  《大明帝国兴衰史》对皇权有这样的阐述:历来皇帝巩固和维持皇权的法宝有两样,一是军队,二是官僚。用武力发家,用官僚统治,缺一不可。

    《大明帝国兴衰史》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存亡与其官僚、军队的兴废之间的联系。在明朝历史上,流氓兼强盗的朱元璋,依靠强大的军队建立皇朝以后,史书上记为太祖高皇帝,而失败了的李自成便成了盗、贼、匪、寇,尽管他也作过皇帝,但旧史家是势利的。然而,武力可用以夺取政权,却不能用以治国,治国必需建立一个得心应手,御用的官僚机构,而官僚必用文人。士大夫的利害和皇权是一致的,他们为皇权服务,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一旦这个机构彻底腐化,帝国必然陨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公正严谨的态度、真实有趣的史料,从官僚、军队这两个*主要的角度为我们揭开大明帝国兴衰背后的历史逻辑。   

作者简介(Author the Content):

吴晗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尤精于明史,对中国古代的君权、绅权、士族阶层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生存状况、思考方式有精彩的论述。其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上编 大明官僚政治史

官僚治,帝国兴;官僚腐,帝国亡

第一章 初生:古代的“官僚训练班”

说士 / 能文能武的忠诚护卫者 004

国子监 / 古代的“官僚训练班” 008

明代科举情况与绅士特权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035

皇权的轮子 / 朱元璋的官僚机构改革 039

第二章 共治:皇权与绅权

论皇权 / 皇帝执行片面的治权 048

论绅权 / 与皇帝共治天下 056

再论绅权 / 永远的特权阶级 063

第三章 腐化:古代官僚政治的潜规则

航海攻心战术 /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072

宋明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古代官僚集团的利益角逐 076

论士大夫 / 吊在半空中的两面派 082

第四章 坚守:古代有理想、有道德的皇权卫士

海瑞骂皇帝 / 一个直言不讳到让皇上气炸的超级毒舌 092

东林党之争 / 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096

于谦 / 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110

第五章 将为奴役:皇权的极峰

大屠杀 / 每次下朝回家,便庆幸自己多活了一天 124

文字狱 / 明太祖的恐怖政治 141

特务网 / 受过严苛训练的特种侦探 152

 

下编 大明军队建设史

军队起,皇权立;军队败,皇权废

第一章 皇权诞生:从军队的组建开始

红军的小兵 / 刀斧胁身而不惧 164

带兵官 / 治军严明,足智多谋 167

统帅 / 爱贤重才,虚心求教 174

陈友谅和张士诚 / 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182

南征和北伐 / 从扶宋灭元到民族革命,霸业始成 193

第二章 皇权巩固:卫所制度建立

皇权的轮子 / 明太祖的军队 208

卫所制度 / 军力分驻,使将不专军,军不私将 215

明代军与兵 / 从世袭卫军到雇用募兵 229

第三章 帝国衰落:卫所制度崩溃

京军 / 从精锐之师到仅存空名 234

卫军的废弛 / 逃亡情形,直如儿戏 241

勾军与清军 / 卫所制度崩溃 250

募兵 / 同卫军一样,逃亡相继 259

军饷与国家财政 / 卫兵坏而募兵增,财政难以为继 269

书摘(Excerpt):

航海攻心战术 /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明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李自成决黄河,灌开封,十月,大败明督师孙传庭于郏县、南阳。十一月,清军分道入侵,连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兖州,北京震动。

  兵科给事中曾应遴上条陈,提出航海攻心战术。大意是由政府造战船三千艘,载精兵六万,从登莱渡海,直入三韩,攻后金国腹心。这样一来,清军非退不可。崇祯帝大为嘉许,以为真是妙算,可以克敌制胜,手令“该部议奏”。

  造船是工部的职掌,作战归兵部管。工部署印侍郎陈必谦复奏:照老规矩,和作战有关的工程,由兵、工二部分任,请特敕兵部分造战船一千五百艘。

  内阁票拟(签呈),奉旨“工程由兵、工二部分任,即日兴工”。

  造船要一笔大款子,工部分文无有,估价工料银是六百万两。于是上奏:“因内战交通断绝,地方款项不能解京。本部库藏空空,无可指拨。只有开封、归德等府积欠臣部料价银五百多万两,可以移作造船之用。”

  这时候,开封被水淹没,归德等府为农民起义军所占领。内阁奉旨:“着工部勒限起解,造船攻心,以救内地之急。”

  兵部尚书张国维也说:“部库如洗,只有凤阳等府积欠臣部马价银四百余万两,足现在正额,不必另行设法。应速催解部,以应造船之用。”

  事实上,凤阳一带经几次战争破坏,加上蝗灾、旱灾,已经上十年没有人烟了。

  内阁票拟,奉旨:“下部勒限起解,以应部用。”

  这是闰十月中旬的事,正当嘉许、拨款、勒限,以及“兴工”的时候,清军又已攻破东昌、兖州了。

  工部想想不妙,到头来还是脱不了干系,又提出具体建议,说是:“战船经费,虽已有整个计划。但是如今京师戒严,九门紧闭。工匠绝迹,无从兴工。原有都水司主事奉派到淮安船厂打造漕船,彼处物料现成,工匠众多,不如就令带造战船,赳日可成,庶不误东征大事。”

  内阁又票拟,奉旨依议,特给勒谕,以专责成。

  这时候已经十二月初旬了。

  船厂主事没有拿到一文钱,要造三千条战船,自然办不了。又上条陈说:“造船攻心,大臣妙算,事关国家大计,当然拥护。不过臣衙门所造的是内河运粮之船,并非破浪出海之船。运船、海船,构造不同,形式不同,材料不同,帆柁不同,索缆器物不同,操驾水手不同,当然,建造的工匠也不同。如随便敷衍承造,一旦误事,负不起责任。要造海船,要到福建、广东去造,材料、工匠都合式,不如特敕闽广抚臣,勒限完工,就于彼处招募水手,由海道乘风北上,直抵旅顺口上岸,奋武以震刷皇威,快睹中兴盛事。此系因地因材,事有必然,并非推诿。”

  公文上去了,到第二年二月中旬,内阁票拟,奉旨:“下部移咨福广,敕限造船,以纾京畿倒悬之急。”由都察院移咨闽广抚臣照办,是二月底的事。

  五月,清军凯旋,京师解严。

  九月,两广总督沈犹龙、福建巡抚张肯堂会衔奉报,第一段极口称颂阁臣的妙算,圣主的神威。第二段说臣等已经召集工人,预备木料,拥护国策,以成陛下中兴盛业。第三段顺笔一转,说是不过如今北方安定,而闽广民穷财尽,与其劳民伤财,造而不用,不如暂时停工。

  内阁票拟,奉旨下部:“是!”

  于是这件纠缠了一年,费了多少笔墨的航海攻心战术的公案就此结束。

  所谓官僚政治,有三个字可以形容之:一骗,二推,三拖。

  曾应遴要凭空建立一个六万人的海军,一无钱,二无兵,三无计划,更谈不到组织、训练、武器、服装、给养、运输、指挥这一些大问题。信口胡柴,提出口头建议,这是骗。

  崇祯帝何尝不明白这道理,只是明白了又怎么样呢?当时无处借款,也无人助战,无友邦支持,一切都无,总得要表示一下呀,于是手令“该部议奏”,也是骗。

  工部说这工程该和兵部分任,这是推。

  阁臣签呈,由兵、工两部分任,一个钱不给,叫人从纸上空出一队海军,这是骗。

  工部说钱是有的,在沉沦的开封和沦陷的归德。兵部说我也有钱,在十年无人烟的淮西,这又是骗。

  建议,再建议,签呈又签呈,一上一下个把月,这是拖。

  骗而下不了场,又一转而推,工部把这差事推给船厂主事,船厂主事推给闽广抚臣,又是奏本、票拟,从北京到淮安,淮安到北京,又从北京到闽广,闽广到北京,(中间还有从闽到广,从广到闽,会衔这一段公文旅行。)来来去去,去去来来,半年过去了,从推又发生拖的作用,推和拖本质上又都是骗。

  最后,清兵撤退了,皆大欢喜,内阁以一“是”字了此公案。

  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

  从骗到推,到拖,而无。这故事是中国官僚政治的一个典型例子。

  也有人说,过去中国的政治,是无为政治,那么,就算这故事是一个无为政治的故事吧。

  国子监 / 古代的“官僚训练班”

  专制独裁的君主,用以维持和巩固统治权的法宝,是军队、法庭、监狱、特务和官僚机构,用武力镇压,用公文办事。

  明太祖朱元璋原来是红军大帅郭子兴的亲兵,一步步升官,做到韩宋的丞相国公,龙凤十年(1364,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做吴王,四年后爬上宝座做明朝的开国皇帝。本来是靠武力起的家,化家为国后,有的是队伍,红军嫡系的,敌军收买过来的,投降的杂牌军,官民犯罪充军的,不够,再按户口抽壮丁,总数约莫有两百万,编制作卫(师)所(团),分驻全国各地,执行武装弹压警戒的任务。

  明太祖明白,武力可用以夺取政权,却不能用以治国,而且,军官大多数不识字,也办不了公文。即使有识字的,也不能做高级执政官,武人当政,历史上的例子说明不是好办法。结论是要治国必须建立一个得心应手,御用的官僚机构,而官僚必得用文人。于是,问题来了。从朝廷到地方,从省府部院寺监到州县,各级官僚得十几万人,白手起家的明太祖,从哪儿去找这么些忠心的而又能干的文人?

  当然,第一个想到的是元朝的旧官僚。除了在长期战争中被消灭了的一部分以外,剩下的会办事有才力的一批,早已来投效了;不肯来的,用威吓手段,说是“智谋之士”,“坚守不起,恐有后悔”,也不敢不来(《明史》卷二八五《张以宁传》附《秦裕伯传》)。其余有的是贪官污吏,有的人老朽昏庸,有的人怀念元朝的恩宠,北逃沙漠(《明史》卷一二四《扩廓帖木儿传》附《蔡子英传》),有的人厌恶、恐惧新朝,遁迹江湖,埋名市井(同上书卷二八五《杨维桢传》《丁鹤年传》)。尽管新朝用尽了心机,软话硬拉,要凑齐这个大班子,人数还差得太远。

  第二想到的是元朝的吏。元朝是以吏治国的。从元世祖以后,甚至执政大臣也用吏来充当,造成风气,中原一带,稍稍识字能办公文的,投身台阁做吏,显亲扬名。南方的士人既不能从科举出身,又不甘心做吏,境况日渐没落,不免对北方的吏发生妒忌嫌恨的感情(余阙《青阳文集》卷四《杨君显民诗集序》)。明太祖是南方人,当然不免怀有南方人共同的看法。他又深知法令愈繁冗,条格愈详备,一般人不会办,甚至不能懂,吏就愈方便作弊,舞文弄法,闹成吏治代替了官治,代替了君治,这是对皇家统治有严重损害的(《明太祖实录》卷二六,卷一二六)。而且,办公文的诀窍,程序格式条例,成为专业,不是父子,就是师徒世传,结成行帮,自成团体。行帮是可怕的,把治权交给行帮,起腐蚀作用,更可怕。因此,吏不但不能用,而且得用种种方法来防范、压制。在明代,吏不许做官,国子监生有罪罚充吏役,便是这个道理。

  第三只好任用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读书人当然想做官,可是有的人也有顾忌,顾忌的是失身份:“海岱初云扰,荆蛮遂土崩,王公甘久辱,奴仆尽同升。”(贝琼《清江诗集》卷八《述怀·二十二韵寄钱思复》)和奴仆同升也许还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政权还不太巩固,对内未统一,北边蒙古还保有强大力量。有的人顾忌的是这个政权是淮帮,大官位都给淮人占完了:“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同上卷五《秋思》)有的人顾忌的是做了官一有不是,有杀头的,有戴斩罪办事的,有镣足办事的,有罚做苦工的,有抄家的,甚至还有抽筋剥皮的刑罚。朝官上朝,战战兢兢,下朝回家,这天侥幸平安,便阖家欢祝(详见作者《朱元璋传》)。做官固然可以发财,可是,要拼着命,甚至带上阖家阖族的命,有一些人是要多多考虑的。明太祖要读书人出来做官,还是有人借故逃避,没办法,甚至立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不肯做官就要杀头的条文,也可以看出明初官僚人才的缺乏和需要的迫切了。

  第四是任用地主做官,称为荐举。有富户、耆民、孝弟力田、税户人才(纳粮最多的大地主)等名目。有一出来便做尚书府尹、副都御史、布政使、参政、参议等大官的,最多的一次到过三千七百多人(《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可是,还不够用,而且,这些地主官僚的作风也不完全适合新朝的要求。

  旧的人才不够用,只好想法培养新的了。明太祖用自己的训练方法,造成大量的新官僚。这个官僚养成所叫作国子监。

  《明史·选举志》说:“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

评论

借书指南
借书演示
免费注册
会员等级
常见问题
烤羊腿桌
支付方式
支付宝支付
门店支付
网银支付
微信支付
烤全羊桌
物流配送
免运费政策
配送服务承诺
签收验货
售后服务
退款说明
读者活动
商家服务
服务市场
广告服务
实体门店